他多才多艺,不仅是香港的一名资深麻醉科医生,还是一名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从医和从事建筑等行业令他收入不菲,然而,他一生却以租屋为家,退休后主要时间旅居国内,并将全部积蓄悉数投入到在中国大陆植林造水和慈善事业上。2005年,他身患白血病仙逝而去,留下了近万亩的水源林,也留下了为祖国绿化事业“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力行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香港慈善家谢士恒医生,一位秉持“植林造水、扶助农村”理念的知行者。
身体力行 植树造水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县。1993年,谢士恒随父亲回到梅县雁洋镇文社村认祖,看到当地很多村民都在村口快要干枯的井中取水。由于井水水位太低,村民取水十分困难。
乡亲饮水之难令谢士恒寝食不安。他发现,由于开荒过度,村后群山成了一座座光秃秃的荒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进行一番访查,谢士恒提出:“解决水的需求,要从安全、成本、可行性考量,而且要用长远的眼光,冀求在提供用水的同时,解决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改善土质等问题。若然,则最基本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重新制造山溪、泉水。”据此,他提出了多元化种植经济生态林,当林木繁茂之时,给当地农民增收,给环境增色,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动力。
1994年,谢士恒开始在广东梅县出资并率众在200亩荒山上挖坑种树。2年后,山下枯竭多年的泉眼湿润有声;5年后多品种的生态林基本成形,漫山葱郁,流水淙淙,村民从此安居无忧。
1999年,谢士恒被引荐到“食水贵如油”的阳山县东山乡(现合并到杜步镇)。东山乡属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岩石裸露严重,土层浅薄,树木稀少,造林难度非常大,饱受缺水之苦的村民已有近一半人迁到了外地。一位地质学教授到此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不具备现代人的生存条件。
是谢士恒夫妇改变了东山乡的面貌。他们承租了1万余亩荒山,在山上安营扎寨,打坑、购苗、种植、守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谢士恒夫妇的组织和园林专家的指导下,1999年冬种植的近2000亩树苗成活率达98%以上,1年后土地上开始涌出泉水。几年下来,谢士恒共投资数百万元,植树造林6000多亩,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状况。
为解决东山乡村民的饮水问题,谢士恒又捐资40多万元修水渠、建蓄水池和压力池,并铺设了10多公里长的水管,将附近几个山头的泉水蓄集起来,解决了全乡近70%的村民的饮水问题,而且使邻近的杜步镇机关、学校和1000多村民用上了由东山乡供给的自来水。
2004年,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邀请谢士恒前往阳曲县王文岭村植林,整治当地的干旱。该地为典型黄土高原土质,无植被,旱涝严重。谢士恒夫妇在这里试验把山浸湿以种植生态林,尝试在厚厚的黄泥土上重新种植和制造泉水。他们的试验证实,粉状的黄土地可以成功蓄水。2005年3月植入第一批树苗,树苗存活率很好,树坑在半年干旱不雨后依然湿润。
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一个年过六旬的职业医生,却精于治荒造林,是否对此有特别研究?谢太太回答笔者:“没有特别的专业知识,用心特别重要。在长期植树过程中,谢先生对重造生态林形成了一个基本概念:要有一个湿润的山,才能够有泉水。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整座山浸湿。”
谢士恒在近十年的制造水源型生态林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技术指南,并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参考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办法,他把经验总结为“五步法”:松泥浸土,鱼鳞状挖方坑(非传统的圆坑),制造虫蚁和发霉,多品种、高密度、品字型植树。
首先,从山顶到山脚,把翻出来的泥土晒干、打碎,混合适量的稻谷壳堆回坑内。要使雨水被一层一层的树坑截住,不再直冲下山形成山洪,而山亦像吸水海绵一样被浸湿。这里,稻米壳、松树皮是成功的关键。稻米壳质地坚硬,混和泥土后堆回树坑内不易压扁,保持土质松软,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出;松树皮起重要的覆盖作用,干旱时减少水分蒸发,下雨时减低雨水直接打落泥土,减慢水流。
然后,要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树种要适合当地环境、气候,品种要多,要有阔叶树、落叶树、豆科树种等。
最后,要建设引水渠道,收集大小泉水。因为工程开展一年后,自然会有泉水涌出。
多年来,谢士恒夫妇在祖国内地植树造林,不仅为了解决内地同胞的用水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扶贫。他们广植经济林,兴建图书馆、敬老院、眼科治疗中心,力图从多方面改变当地百姓因文化、疾病所造成的贫穷。他在梅县丙村镇九板桥建置敬老院,协助20多位孤苦老人老有所依。在丙村镇九板桥设眼科中心,每半年为贫困白内障和眼疾患者施行复明手术,至今已使780多名患者重见光明。
薪尽火传 一项没有结束的事业
2005年3月,谢士恒逝世。他的精神感动了大批香港人,他们注册成立了力行基金会,致力于在内地干旱地区植林造水。他们以力行精神致力于中国大陆缺水山区的植被与造水工作,为国家重植生态林、制造水源。 他们的慈善义举,在谢先生逝世后,一直延续至今。
香港一位作家这样写道:谢士恒是香港的榜样,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记他,我们不该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