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重视,政策到位,为构建绿色屏障提供政治保障。历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把沿海防护林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1985年,湛江市政府拨出专款开展人工种植红树林试验,1991年,出台了“每种植一亩红树林政府补助45元,保护一亩补助0.5元”的鼓励政策,在湛江大地上掀起了营造沿海防护林的热潮。为巩固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果,保护沿海防护林资源。2000年以来,湛江市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保护和积极发展沿海红树林资源的通知》、《关于加强沿海防护林的管护、营造等问题的通知》、《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湛江市关于创建林业生态县的工作意见》等文件、规章。每年开展沿海防护林建设情况检查和考核,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沿海防护林建设。
——突出重点,办点示范,为构建绿色屏障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湛江从实际出发,把沿海沙岸防护林和泥岸滩涂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通过抓亮点、办示范的方式,大力发展沿海沙岸防护林和泥岸滩涂红树林等生态精品工程。2000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在吴川市吴阳镇、雷州市附城镇、麻章区太平镇创办沿海沙岸防护林、泥岸滩涂红树林造林和红树林管护示范点,面积达到1.5万亩。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带动示范下,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和林业部门也纷纷办点。据统计,全市共创办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示范点13个,面积3万亩。示范点的创办,打造了一批林业生态精品工程。如吴川市吴阳金海岸防护林带,被省人大检查组称为全省保护最完好的海防林带,雷州市附城引种的无瓣海桑被中外专家誉为“海上桉树”。
——广筹资金,加大投入,为构建绿色屏障奠定坚实基础。“十五”期间,湛江市多渠道广筹资金,加大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共争取国债资金1400多万元,完成沿海沙岸防护林和红树林造林7万多亩;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外援资金。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保护项目,争取的外援资金折合人民币3200万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五年来市财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四是利用社会资金,社会投入到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资金达1400万元。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沿海防护林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
——加强交流,密切合作,为构建绿色屏障注入活力。红树林资源是湛江的特色林业资源之一。为保护好这一资源,该市积极谋求国际合作,争取外国援助。2001年9月,经中荷两国政府批准,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目前十大网赌平台推荐网站迄今为止最大的林业外援项目。项目总投资折合人民币3200万元,项目建设期6年,从2001年开始,到2006年结束。目前,项目建设已完成红树林资源调查、人工营造红树林、技术援助和管理人员培训、沿海社区公众环保教育、红树林保护区划界确权、红树林宣教中心大楼建设等,将于今年10月验收。2002年1月经中国政府和国际湿地组织批准,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入拉姆萨公约组织,成为我国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依靠科技,科学造林,为构建绿色屏障提供技术支撑。该市沿海沙滩过去采用木麻黄实生苗造林,青枯病为害严重,林分质量差;沿海滩涂采用红树林乡土品种造林,生长缓慢,植株低矮,生态功能差。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市组织林业科研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选育出一批抗病、速生的木麻黄无性系新品系,而且还成功引种了无瓣海桑这一红树林新树种。随后,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沿海沙岸防护林全部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进行造林,推广种植无瓣海桑2.5万多亩,取得显著成效。
——依法治林,加强管理,为构建绿色屏障保驾护航。一是成立护林巡查队,加强巡护。各县(市区)林业局均成立了沿海防护林巡查队,长期巡逻在沿海第一线,对沿海防护林进行严密监控,发现破坏沿海防护林进行养殖、采矿违法行为的,及时制止,依法查处,有效地保护了沿海防护林;二是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沿海防护林的违法行为。(编辑 黎明) 附件: